找到相关内容68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教他杀、随喜杀都是杀业加行

    一下:譬如自己是饱受战争苦难的伊拉克人,听到中国人说“这场战争真刺激”,他会不会认为这位战争的随喜者很良善呢?绝对不会,只会把他视为幸灾乐祸的坏人,从意乐到语言都是黑的。相反,有人以悲心祈祷战争早日结束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

    |因果|戒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0811598554.html
  • 我们为学佛修行付出过什么?

      “五种自圆满”的第四个是意乐圆满。现在很多修行人都没有学佛修行的动力。什么是动力?就是希求正法的心。什么叫希求正法的心?特别喜欢上师三宝,特别喜欢上师三宝的功德,特别愿意学佛修行,不顾吃穿、不顾休息,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修习佛法。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都那么懈怠懒惰?就是因为没有动力,没有希求正法的心。    什么叫愿意?什么叫不愿意?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。做自己喜欢做的、愿意做的事情,不可能不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|精进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20342020039.html
  • 西藏高僧活佛:藏传佛教是拒绝暴力的

    披着藏传佛教袈裟的僧人以暴力亵渎佛教时,他说他感到了“无限的愤怒和惭愧”。   藏传佛教要求佛教徒须做到“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、慈心、大悲心、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”,即知恩图报、慈悲怜悯。“然而,极少数...

    佚名

    |暴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4/07441222624.html
  • 七系付法传序

    有益于学者之意乐,岂浅鲜哉?   多罗大师系西藏白教中人,生于明季,再世受五世达赖之命,往外蒙为哲布尊丹,是由白教而转入黄教者,慨乎!东密专尊龙树、龙智。而龙树以前世之传承、龙智以后之得成就者,今则...

    郭元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2838893.html
  • 清净业

    清净,意即远离因恶行所导致之过失烦恼。一般所指的是身、口、意三种清净,不是类别或个别所言。 何谓身、口、意三业? 1.身业-即身所造作之业;有身恶业(即杀生、偷盗、邪 )、身善业(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 )、无记身业(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)。 2.口业-又称语业,即依言语宣示内心之意乐;有口恶业(若妄语、离间语、恶语、绮语等)、口善业(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246977.html
  • 一切都是心现的影像——相有体无

    分别执著。  清净增上意乐七种相(谓资粮、堪忍、所缘、作意、自体、瑞相、胜利)中有颂云:“菩萨于自乘,甚深广大教,等觉唯分别,得无分别智。”(见《摄大乘论·彼入因果分》)此颂即显作意相。谓平等觉知一切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5750416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──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

    巴的《道次第》教法中,是做为大乘修心的法门。其中“因果七教诫   ”即是发起菩提心的七个步骤:知母,念母,报恩,慈心,悲心,增   上意乐,发起菩提心。在之前并应修“平等舍”:一切众生无论亲疏 ...一己的能力实属有限,因此要进一步发愿“成就佛果”,即   生起愿成就“菩提”之心。28   其中“增上意乐”的概念较为特殊。阿底峡曾引《虚空藏经》   主张“行心体性”是清净的增上意乐:   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960062.html
  • 阿弥陀佛迁识随顺祈请文

    诸佛佛子舒妙手  摩顶悦耳语授记 “速证大觉”稀有相  无量光佛请显示 其后若欲投生时  能修正法高望族 色妙无殃且长寿  令获善身无量光 年幼即得入佛门  意乐加行依众师 于精经教智者中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3663547.html
  • 问:莲花在佛经中有何譬喻?

    ,则诸根亦得清净。 10.生已有想:菩萨初生时,一切天人皆喜悦意乐护持,因为了知菩萨必能修习善行,证菩提果,譬如莲花初生时,虽尚未见花,但是众人都升起已有莲花之想。 此外,袈裟也称为莲花衣、莲花服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40577590.html
  • 净土教言(修练极乐净土者令信作明佛教日论)

    ,即是四种往生之因。  其中,忆念阿弥陀佛与欲往生彼刹土之意乐是为最要,其他积累善根与确定大乘种姓之发无上菩提心二者说为助缘也。是故,为宣说对佛起信极为重要,彼经云:“阿难陀,若善男子善女人想望即生现见善逝阿弥陀佛,此人应发无上正圆菩提心,并以诚心诚意发正真之心,为往生彼佛净土而积累善根,复圆满回向善根也。”又特为宣说往生净土意乐之重要,彼经云:“阿难陀,何者常观想善逝之身相,并积累甚多无边之善根...

    麦彭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5539718.html